郑州机场快速保障医疗急救包机 多方合力完成生命接力******
中新网郑州1月11日电 (杨大勇 李超庆)记者11日从河南机场集团获悉,一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包机在郑州机场安全着陆后,经过多个保障单位的共同努力,患者被快速转运到郑州一家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今年1月份以来,郑州机场的日均航班量保持在500架次左右,平均几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10日,郑州机场运营指挥中心接到一项急救飞行保障任务,一名病人因病情危重,需飞往郑州机场,并转运至郑州一家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11日早晨,在得知该急救航班将比原计划提前到达郑州机场的通知后,郑州机场提前启动了此次专项运输保障任务,郑州机场各保障单位就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等待航班落地。
当日的郑州天气阴冷,而且有雾,郑州机场急救中心的急救车将地方医院的急救车辆引导至停机坪位置。来自郑州机场急救中心、地方医院等单位的救援人员、医务人员在寒风冬雾中做好了一切准备。
当航空医疗救援飞机入位后,郑州机场工作人员与救援飞机的机组、病人家属以及中国航空救援团队进行了充分沟通,随后在客梯上快速安装担架移动装置,多名医务人员将病患慢慢平稳地从舱门口滑行到地面,立即将病患抬放到地方医院的救护车上,第一时间运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快速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完)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讲述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闫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两个“加强”凸显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教师,我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这对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培养一批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新闻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长期开展的“田野课堂”特色教学项目,正是为实现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偏远山区和边疆民族地区,走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全球领军的互联网企业,让学生们亲眼见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亲身感受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立志成长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我自2021年3月带队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口述史”项目,迄今已带领本院师生1000余人次走过5省19市65个前国家级贫困县(市、区)访谈各地县(市、区)级主要领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户代表等逾800人。从大别山麓到滇缅边境,从乌江画廊到湘江水畔,学生们扛着摄影机、背着摄像机、架着无人机,记录下祖国的山乡巨变、民众的笑声与呼声。
去年10月以来,新闻学院党委带领全体师生不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开设“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举办新闻传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端论坛、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联合学习等,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发现,参加过“田野课堂”的学生,明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更有共鸣。田野实践使同学们更坚实地增强“四个自信”,更自觉地践行“两个维护”;使他们更能坚定立场、明辨是非,不为各种矮化曲解、挑拨离间、混淆视听的言论所迷惑;使他们能够基于自己的亲身经验向世界讲述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基于自己的专业技能向全球传递可信可敬的中国声音。
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无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作为新时代新闻传播学一线教师,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0日 05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